
斗彩又稱逗彩,創燒于明朝宣德年間,明成化時期的斗彩最受推崇,是釉下彩(青花)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。
斗彩是預先在高溫(1300°C)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,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,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,然后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(800°C)烘烤而成。
斗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,沉穩老辣的色彩,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。
斗彩在民間的流行說法是指瓷器的各種油彩的“爭奇斗艷”,也有叫“逗彩”或“豆彩”的。
斗彩自誕生開始,備受歷代帝王喜愛,清代雍正皇帝也是忠實粉絲。
在雍正看來,只有胎體瑩潤無暇,才能凸顯其釉上彩的精美,彰顯“黃家格調”。
斗彩始于明宣德,但實物罕見。成化時期的斗彩最受推崇,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“窯彩”或 “青花間裝五色”。
按照專家陳萬里先生的意見,成化斗彩又可以分為點彩、覆彩、染彩、填彩等幾種。成化斗彩除個別的大碗外,多數造型小巧別致,有盅式杯、雞缸杯、小把杯等。
清朝斗彩瓷器的產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時期。
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斗彩媲美,而且出現了較大的器型。
三種不同風格的工藝,反差強烈卻又渾然一體、風格迥異卻能相互提攜,爭奇斗艷中構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生動畫面,故名:逗彩。
布谷陶瓷部分產品展示
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可進入布谷陶瓷商店